杨丽静

来源:
一网资讯
发布时间:
2020-11-05 16:37:55
分享至:

摘要:杨丽静,陈文増定瓷艺术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创作诗词楹联作品千余首副。主编《游目骋怀》《当代定窑拓片装饰纹样》《曲阳古代碑刻书法论集》,著有《榴花集》《云梦集》等。

     

 
        杨丽静,陈文増定瓷艺术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创作诗词楹联作品千余首副。主编《游目骋怀》《当代定窑拓片装饰纹样》《曲阳古代碑刻书法论集》,著有《榴花集》《云梦集》等。







融颜爨源来众法,金石趣味
宗米黄独出已意,丈夫气概
 
——杨丽静书法印象
如今

 
       第一次听到杨丽静老师的名字是在很多年以前,那时候陈文增大师还在世。陈大师当年瓷诗书三绝引领中国陶瓷界风尚,陈老以文筑基,以文养企的理念可谓独树一帜,其三联作品名贯业界,风采绝伦。当时只知丽静老师是陈大师座下得意弟子,后见到她的一两幅书法作品,与陈老书法神韵气息极为接近。那时对书法一知半解,也没有临过帖,只觉得杨老师书法好,但好在哪里,什么地方好,并不了解,即使了解,也不理解,毕竟书法大道,渊深如海,行外人皮毛管见,难窥全豹。
 





 
       与杨老师相识在几年前,是我决意深入学习书法,静心临帖时,通过朋友引荐见到了她。第一次见面就让我有两大意外,第一是她淑贞婉雅,丽质蕙心,给人的印象却偏偏朴茂端严,沉静安定,按说这两种气质是相互排斥的,但在她身上却偏偏如此和谐统一。第二个就是她作为女性,字迹书风应当柔和静谧、贤淑委婉的,但她写的字却偏偏是大气开张、气象雄阔,按说这两种气息也应当不相融合的,但却偏偏圆融一体并行无碍的。






 
       几年来,随着与杨师的交往渐多,她对我的指导也逐渐深入,对她的了解也随之增多,但这两种印象到现在还在我心中一直有所疑问,并没有得到完美的解答。






 
       杨老师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诗词和书法,我对其他不敢置喙,因为不懂。她学书从柳诚悬问津,学之不懈凡十余年。诚悬心正笔正,端严坚正,从柳体得以立书法之坚实骨架。唐楷气象正大,法度森严,学之既久难免面目板滞,转而上溯到北碑,临习二爨,于爨宝子用功尤深,举凡六七年,得二爨碑奇崛高古、朴茂自峻之气息。唐楷魏碑兼融而有之,学书气象渐成,楷体风貌大致成形。行书上溯魏晋,在二王尤以怀仁集王圣教着力,学之既久于己不合,转而下之宋四家,于黄庭坚长枪大戟、沉郁痛快之书风尤为叹服,在黄庭坚诸上坐、题东坡,用功精深。于草稍有尝试,则兼习廉蔺传、李白诗帖。





 
       学无止境,她对米颠刷书于法度下的自由自在、率性而为、笔法丰富精深赞叹不已,在学米黄期间,她于点划线条线质间学习中侧、提按,又从米黄溯源到颜清臣竹山堂连句、麻姑仙坛记、祭侄稿得行书篆籀笔意,进而上溯到袁安袁敞碑,再到李阳冰,后于金石鼎彝着手,追于散氏盘。多年来,她不懈临习古人法帖名碑,终得篆籀笔意和结字方法,改变了从柳诚悬得之的中心结字、四方幅射的方法,具备了内擫之法,线条多变,中侧并用,线质于流丽中寓稳涩之意,作品之中多了圆融、开阔、硬朗的金石气息。



 
        在杨老师的学书过程中,不可规避的是陈文增大师的影响,陈大师书法于二王、颜真卿、米芾、张瑞图、王铎、当代启功大师取法,其沉雄顿郁、大气开张、变化恣肆、汪洋浑茂的艺术风貌,对杨老师的书法影响是巨大的。陈大师仙逝几年后,这种影响仍然能够在她的书法作品中强烈的感受到,并且我想这种影响将是终生的。
 


 
       她的书法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一、奇崛古雅,沉着痛快,有丈夫气。

 
       每一种风格面貌的形成,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独特的学习感受,有着在对自身条件的基础上的扬弃。其丈夫气概、巾帼不逊须眉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毫无疑问是对二爨碑、对黄山谷、对颜清臣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她自身性格的自主选择,这种选择是无意的,是审美取向的自然流露,也是自己潜意识的天然贴合。她为人和善,尊师重友、体恤后学、做事公平,对待任何事情都能站在一定高度,不张扬,不拘泥,从容大度,字如其人大概如此吧。
 
       学界有人曾主张,选帖不要选择自己觉得入眼的,也要选自己觉得不入眼的,这种选帖方式有其道理。董其昌讲我用一生临摹古人书法,可见,每位书家必须穷其一生,临帖不止,因此,对经典法帖的认识是长期的过程,也是阶段性的提高,是一个逐步上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对作者审美多样性的培养无疑是有好处的。


 



 
二、取法多样,融会贯通,有金石味。
 
        当代草书大家刘洪彪说过,学书法临帖是学习古人的全套动作,而创作是在古人的全套动作里的自选动作。杨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书法也曾说过,我们要遍临古帖,在古帖中吸取适合自己的营养,为我所用,纸墨相发,真情流露。从她的学书历程来看,她上学钟铭鼎彝,中临魏晋二王,下习米黄。取法散盘篆隶、二王行书、唐代楷则、米黄楷行。中锋以取正,侧锋以取妍,线条追步米黄,结字兼具颜柳,取法丰富,并融会贯通,毫无疑问杨老师已经从古人那里找来了自己的那一套自选动作,她喜欢在书法中寻见率真的性情,古拙的味道,诗意的表达,或许这便是属于她的独特风格吧。从她的刻在匾额、楹联上的作品看,金石味十足,其点画之严正,结体之多方,如对鼎铭,如对崖刻。
 
       另外,作为定窑人,定窑装饰刻划花技艺的“刀行形外,以线托形”的特有手法,对她的书法创作也是有着深入影响的。刀笔转换之间,刀如笔,笔如刀,刀锋的劲健凌厉不知不觉便融入笔锋中。再有就是作为金石爱好者,除了碑帖等之外,碑刻实物的眼见为实对线质的认知、感悟、煅炼,对追求自我线条间架结构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三、学养丰富,诗书并进,有书卷气。
 
        除书法之外杨老师还善写诗词、散文等,对北岳文化的碑刻书法理论研究有所涉猎。她著有两部诗集、书法论文多篇、主编过多部文集,多年来,形成一种严谨的习惯。作为妻子、女儿、学生、两个孩子的母亲,很难想像她如何在繁烦的琐碎事务中抽出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完成这么多书稿,参与那么多的艺术领域,并且每部书稿和领域都不是泛泛的涉猎,而是精深而有建树。历代书家如不沦为写字匠,必须在诗文、书论、书画、考据中有建树,中国书法史多数的书家还在政治舞台上长袖善舞,也正因如此。经生的写经作品与现代的大多数书法作品比起来要好的多,但比起那些历代书法大家,在厚度、精雅、气韵上要差许多。学养丰厚,作品方不流俗,气质华赡,书法自然多姿,诗润书,书润诗,书法与诗文的关系,历代皆有的论。杨老师的诗词反哺了书法,使她的书法作品有别于一般书家,雅致无俗韵俗笔,书卷气浓厚。

 


 
        做为一位女性书家,或者说女性,杨老师气质里并不缺乏柔美,她性格文雅,不出俗语,温柔敦厚,这也是她的长处,必然也会反映到她的书法作品上来。她的大作品气象正大,雄浑开阔,除了笔法线质结字上的精心之外,章法上一般都经过精细的考虑,这也是一件成功作品必须具备的。谋篇精细这一特点尤其在她的书法小品类体现更为明显,形式多样,举凡楹联、镜心、扇面、小中堂都不乏精彩之作。
 
      书法是瞬间的艺术,同时也是缺憾艺术,每一件作品对创作者来说都不是完美的,哪怕是兰亭序和祭侄稿,对王右军和颜鲁公而言,肯定还是有改进空间的。杨老师也表示自己没有一件作品是满意的,永远在路上,也许是每一个书家创作的常态。但对每一件作品都力求章法完美,进行精细的谋篇创作,进而使每一件书法作品精致文雅,这一点杨老师做的非常好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对今后的书法创作道路,她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是读书人的座右铭。一是作为书法人,读万卷书,临万卷帖,入古之旅路漫漫,扶筇问步且虚心。提高综合素养,坚持书学正路。二是笔墨当随时代,根植于传统进行创新,在古人基础上发现自己,找出自己,写出时代感,用笔墨,用作品,书写当代的正大、宏阔气象。三是作为书法文化的传播者,要努力把书法精神传承下去,带好下一代,担当一个书法人的责任。
 
       每一位书法家都是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的高手,长短、粗细、浓淡干湿,提与按、正与侧……书法家这个群体就是这样一种存在——他们本身就是矛盾的综合体,是一切矛盾的和谐者和统一者。也许,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初见杨老师时的印象,她的人柔美沉静却朴实无华,她的书法本应气质婉约却雄浑正大……
 
                                                庚子年春于双溪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