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街的第一客栈

来源:
艺网资讯
发布时间:
2022-11-15 03:56:14
分享至:

摘要:西大街的第一客栈

杨蕾 文/图

      昔日,西大街是乘坐火车往来古城保定的外地客人的必经之地,于是很快繁华起来,商业、饮食店铺相继开办,旅店业首当其冲。

      西大街及其周边最兴隆的当数旅店业,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西大街上有第一客栈、福和、博陵、全和、福升、福庆、天祥、长泰、华兴、华阳、保阳等十几家旅店、客栈,其建筑形式可分两类,一类为内字号厅宅院建筑,一般为三进四合院,院内多为三上六厢房,也有的是五上六厢带跨院,规模较大的有保阳旅馆。另一类是中西合璧的楼房,其中以第一客栈最具代表性,亦最为知名。

      第一客栈位于保定市裕华西路唐家胡同北口西侧。唐家胡同北口与西大街毗邻相接,原建筑形式是一座封闭式带天井二层围楼,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上下回廊,相近东西房各4间,南北房各3间,东房的底层南边是过道门。楼房为砖木结构,硬山到顶,出脊,布瓦顶。四周前廊相通,栏杆是圆柱形,中间有旋腰,为民国初建筑,小巧别致,因作为客栈使用,史称“第一客栈”。

      清末时,该房产系李金堂家所有。民国初年,霍秀亭、冯学玲夫妇和马绍全租下了这栋楼阁,合资经营。客店开始叫“第一客栈”,号称“第一宾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冯绍全提出客店最好由单家经营,于是,冯学玲借用其兄长在山东故城老家经营果木林的钱还了马绍全的股利,从此,霍、冯夫妻单独开店经营,是时小本经营。

      由于民国初年至解放前夕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到1950年前,本店生意每况愈下,店主家境贫困。1950年代初,第一客栈经营者为冯学断。(据原保定市文物管理处1988年5月油印本《保定市文物志》中第一客栈的记载。)

       第一客栈在早期曾为革命做出贡献。1917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保定等地兴起。抱着“输世界文明与国内,造成新社会新国民”之目的,北京成立了“法华教育会”,作为经办全国留法勤工俭学的总机关,帮助一些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保定育德中学在校长王国光的支持下于同年9月在校内办起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当时湖南新民学会选派了30余名学生,考入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和高阳县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

      1918年10月6日,毛泽东、萧子升等人从北京专程来保定,看望在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学习的湖南籍同学,当晚就下榻在第一客栈。解放后曾任贵阳市副市长的贺果(原育德中学的学生)的日记,提供了一些当年的情况:

      “是日(1918年10月6日)下午,长沙初级班三十余人到此(保定),余等在此同学多到站欢迎,搬运行李后寓第一客栈、泰安栈。肖君子升、毛君润之(毛泽东)、蔡君和森自北京来……”

      “10月7日,下午湖南全体学生在莲池摄影。本班与初级班及北京数人济济一时,晚和笙君、芝朴君往第一客栈与毛、蔡、肖诸君谈一时许,归时已十时矣……”

      由此,保定育德中学作为留法勤工俭学策源地之一,第一客栈作为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使许多爱国青年学生踏上寻求真理、探求科学知识和救国救民道路。第一客栈曾经是老一辈革命家当年活动的红色纪念地,他们已成了新中国崛起的中坚力量,并且对古城保定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4年6月,第一客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范围东至唐家胡同,南侧和西侧距该建筑各3米,北至西大街。2000年后,第一客栈在原址附近照原样复建,为我们留下了民国初古城旅店建筑的记忆。2021年12月30日,第一客栈被列入第一批“保定市革命文物名录”。









         原保定市文物管理处1988年5月油印本《保定市文物志》中第一客栈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