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古代志书述略

来源:
艺网资讯
发布时间:
2022-09-27 06:51:27
分享至:

摘要:存史资政 经世致用——易县古代志书述略

存史资政  经世致用
——易县古代志书述略
作者:李国月
 
       地方志,也称方志,古称地志、地记、图经等,是全面、系统的记述本地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重要功能。
 

 
       易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八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明代弘治元年(1488)方志始修,谢迁作序,但未曾刊印,弘治十五年续修刊印成书,万历年间亦曾续修,后仅存刘斯洁之序;清顺治二年(1645)刊《易水志》;康熙十九年(1680)刊《易水续志》;乾隆十二年(1747)刊《直隶易州志》;民国26年(1937)修易县志成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方志工作更加重视,七十余年,易县方志两修。易县方志编修可考历史绵延至今已五百余载。
 
       古往今来,历代方志编修秉承“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理念,记录传承历史、保存乡邦文献,挖掘历史智慧、引领时代风尚,为弘扬优秀文化、延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新中国成立前易县存世志书做简要记述,以供参考。
 
明代弘治《易州志》
        弘治《易州志》是易县史上存世第一部完整的地方志,计二十卷,十余万字。是志之修,始于明弘治改元,知州罗绮主修,国子学正陈璟统稿润色,大学士谢迁作序,因部分篇章未备,故暂未刊行;十一年,婺源戴敏以进士知州事,取阅志稿,决定增续补修,托其家兄,时任兵科给事中戴铣主纂。弘治十五年,即公元1502年,书稿纂就,即行刊印。所见志书典籍之中,录有佥都御史林廷玉诗篇,自署“正德八年八月望后将如紫荆关防御驻节”,表明刊印过程中有所增录。弘治时易州领涞水一县,志书从疆域、建置沿革、星野、山川、风俗、土产、公署、乡社、户口、街坊、寺观、古迹、宦蹟、人物、文章等方面,全面记述自然、政治、社会、经济、历史、人文等资料,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由于年代久远,原志多已散失,今存世稀少,宁波天一阁有此志藏本。2020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将明弘治《易州志》列入《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21年,易县政协联合县文旅局对明弘治《易州志》进行重新考订影印,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延续易县文脉,推动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清代顺治《易水志》
        顺治《易水志》成书于清顺治二年,由时任易州知州朱懋文等编纂,共计上中下三卷,近八万字。志书在前朝纂修基础上,继以完善,收录明代谢迁、刘瑞、戴铣、戴敏、刘斯洁、陈濂等人志书旧序数篇,承前启后,脉络绵延。书中绘制易州境图、易州城图、易州署图、易州学图,图文并茂,信息丰富。志书从星野、灾异、沿革、疆域、山川、爵秩、宦绩、祀戎、地赋、丁役、社俗、方物、人物、文章、古迹等方面,记述自然、政治、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重要史料,为后世留下了宝贵文化遗产。
 
清代康熙《易水续志》
       康熙《易水续志》,知州韩文煜纂修于康熙十九年。因刊印顺治《易水志》时清朝刚刚入关建立政权,志书修纂主要延续前朝编纂资料,反映当朝内容十分有限,康熙《易水续志》主要对顺治《易水志》加以补充完善。时距顺治二年刊印《易水志》仅三十余年,资料还较为有限,续志仅修五十余页,不足万字。志书由丁役续志、田赋续志、政事续志、爵秩续志、选举续志、宦绩续志、人物续志、公宇续志组成,虽然篇章不够宏大,但依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重要社会信息。
 
 乾隆《直隶易州志》
      乾隆《直隶易州志》,知州杨芊纂修,后任知州张登高续纂修,于乾隆十二年成书。此志纂修之时正值清朝鼎盛时期,易州领涞水、广昌二县,记录文献较为详实,志书目录依次为首卷、星野祥异、建置沿革、公署、村社、学校、丁役、田赋、祀戎、古迹、风俗、政事、职官、宦蹟、科目、人物、艺文(三卷),共计十九卷,二十余万字。首卷,专题刊述清泰陵营建,并附泰陵图。荣禄大夫泰宁镇总兵公元作序;直隶易州知州张登高撰续修直隶易州志序;直隶易州知州杨迁、涞水县知县王治、广昌县知县王化南、荆门胡作柄、涞水县知县吴慎、广昌县知县王元爔分别撰写直隶易州志序。并收录谢迁、刘瑞、戴铣、戴敏、陈濂、刘斯洁、朱懋文等人志书旧序数篇。
 

 
         乾隆《直隶易州志》体量宏大,内容详实丰富,是研究清代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一部重要志书,极具史料价值。
 
民国《易县志稿》
       民国《易县志》于1937年成稿,由浙江绍兴人寿鹏飞总纂,分列舆地、沿革、建置、边防、政事、风土、食货、文献(二卷)、故实,共十卷,二十余万字,用小楷工整书于稿纸之上,点画精致,用笔灵动,洋洋洒洒,蔚为壮观。

 
        寿鹏飞通晓文史,长于方志之学,著有《方志通义》理论专著,曾纂《奉天新志》,方志学理论造诣颇深。他认为志书为“郡邑正史”,“志以补郡国利病之书”,主张编修方志应注重经世致用。此志的体例,内容和方法均有创新,体现了他的方志学思想,是民国期间河北纂修百部志书中的上乘佳作之一。是志纂就后,由时任县长常耀奎作序,刘兴沛、陈云诰等诸多官员、乡贤曾参与编修。因日本侵占华北之战乱,志稿终未能正式刊印。1990年由河北地方志丛刊编研部对原书稿稍加整理编排,影印350部,使这部收藏五十余年的志稿终于面世。因此志民国时未能正式刊印,终以稿本行世,故此称《易县志稿》。

 
       民国《易县志稿》是继明弘治《易州志》、清顺治《易水志》、康熙《易水续志》、乾隆《直隶易州志》后又一重要方志典籍,史料珍贵,极具研究学习价值。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在朝代更迭的历史变迁中,历代先贤笔耕不辍,贤明当政者高度重视并推动修志工作,充分发挥地方志励俗维风、信今传后的作用,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充分学习、利用、保护方志文献,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历史智慧和史实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做好易县方志古籍的保护、传承、普及、传播,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必将对易县历史文脉延续,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建设,发挥方志应有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