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紫河套和古城保定古玩业

来源:
艺网资讯
发布时间:
2023-01-17 06:08:43
分享至:

摘要:昔日紫河套和古城保定古玩业

昔日紫河套和古城保定古玩业

吴蔚文/ 图

      城隍庙,马号,紫河套是昔日古城保定的三大市场,而紫河套则以经营古玩业享誉华北,为西大街增添了诸多文化风采和轶闻。

      “紫河”之名

      紫河套是一条地处城隍庙街和原杨淑胡同(略相当于今税务角北,北口至东大街西口、西大街东口)之间的不规整小巷,分主巷、叉巷两段。主巷南北走向,北端北接琅瑚街,东拐是叉巷,连通杨淑胡同,中段迤西段有一短巷通城隍庙街,南端为一小广场,广场向东亦通杨淑胡同。此巷原是莲池经北水门入护城河的排水沟,因沟水呈紫色,百姓习称紫河套。清同治十年(1871),保定知府出资将秀水胡同的明沟改为暗沟,暗沟至贡院街和紫河套东西街,紫河套南北街仍为明沟。清光绪年间《保定府志》所附《保定府城图》上,标明这里是一条两头宽、中间窄的水沟,因呈紫褐色,故以此命名。随着时间的流逝,水沟干涸,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保定府工巡局从库银拿出银两,再加上绅商捐款,将紫河套明沟全部填平成暗沟。旧城改造之前,紫河套南端东侧55号院临街处曾有石碑,记载着施工时间,暗沟长度。各商户、字号捐款的数额,以及捐款人的姓名、捐款日期。

民国《清苑县志料》中紫河套位置图

       通衢宝地

       紫河套是城隍庙街和原杨淑胡同之间一条长200米的多岔街道,东通杨淑胡同,西抵城隍庙街,北口至琅瑚街,南达西大街,是一条不算长的南北向街道。当年通向紫河套有三条路:一是从城隍庙街路东小胡同穿行;二是从城隍庙出来进位于琅瑚街的紫河套北口;三是从昔日西大街太和祥茶庄西侧的杨淑胡同由南向西北进入紫河套南口,可以说是四通八达。王一之先生在《昔日故园》书中回忆:“从堆栈的西口出来,即是紫河套正街南端。与南口遥相对应的北口,同样不是露天的胡同,而也是从商家的过厅穿行的。从城隍庙经琅瑚街进紫河套,这是直捷的通道。舍此再往东,由杨淑胡同横道通过,也能进入此街,但那就绕远且要走回头路了”。昔日紫河套住户,家境贫寒者为多,但街邻之间却宽厚相处,情深谊长,还有一些热心人组成“大了”帮,遇有红白事,自始至终纯义务担当。谁家做“月子”(生孩子),他们主动买上一、二斤茶叶,包成一壶一包挨户分送,各家均解囊相助。平日闲暇,这些人还联合好喜文艺之人,在南头小广场演练“跑旱船”、“太平车”自娱取乐,遇到节日上街展演比试一番,非常热闹,成为昔日古城著名“四大花会”之一。

       文玩雅集

       清末民初,社会巨变,阶层固化被打破,昔日保定府城内的各级旧吏、显贵幕僚纷纷随着时代洪流的荡涤,重新“洗牌”,有的书香传家、醉心收藏,有的迁居外埠、变卖家产,古城保定古玩业藉此得到空前繁荣。保定府工巡局联合绅商看到了商机,在紫河套开辟古玩旧物市场,沿用“紫河套”地名,开启了古城收藏文化的一段传奇。

      河套开市后,小巷子两侧很快盖起了多家文玩商铺,独立经营;亦有大量收购挑挑“打鼓的”游商。“打鼓的”是昔日走街串巷收买故物旧货的行商营生,类似今天收售旧物的小贩。而在古城,收“值钱东西”的不打鼓,只吆喝“珠宝玉器,金银首饰,硬木家具,名人字画的,我买”;只购家用杂物的,则挑一副笸箩状荆筐,手摇碗口大的带把皮鼓(很像孩子们玩的拨浪鼓),但人们还是称他们“打鼓的”。他们收购来的故物旧货,有的转手卖与古玩商、字画店,有的则自己摆摊售卖。经营古玩的店铺,东家是具有一定文物专业知识技能的“行内人”,且具有“专营店”的雏形。于是紫河套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经营古玩、故物旧货的店铺、地摊,并很快兴旺起来。

      做为古物市场,紫河套主巷两侧布满各种旧货店铺,这些铺面多为一间或二间,有的店铺装饰讲究,经营名人字画碑帖、铜器、瓷器、玉器等,以招徕上流宾客;有的则房屋简陋,相互挤连,经营铜器、铁器、瓷器、玉器、玉饰、漆器、玻璃制品等各类古旧什物,类似于杂货铺。该市场也是保定府最早成立的古玩市场。由于紫河套和昔日杨淑胡同横道相连,以至杨淑胡同也有商户摆摊。经营的多为旧鞋、旧帽、旧书、旧报之类。随着紫河套古玩市场越办越大,后来,许多商户又扩迁到城隍庙东侧,延伸形成又一个旧物市场。紫河套文玩古物商圈得以呈现。

      民国初年,在紫河套南北主巷北口建有一段带棚的过厅,尤似天华市场,人称“小市儿”,里边两侧都是古玩店、裱画作坊,有七八家,门脸儿各个古香古色。民国时期紫河套经营古玩字画知名的有敬古斋、集林斋等;经营首饰业的有云生银楼等,以制银首饰为业;经营木器业的有张鸿珍、王增号、刘长君3户,他们都善于制作硬木图章、首饰、麻将盒等;泉顺永经理杨福泉,以经营篆刻、金石图章著称。王一之先生在《昔日故园》中回忆:“紫河套北口的过厅两侧,是几家收售古旧字画兼营裱画的店铺。印象深的是那块光亮厚实的红漆裱画大案,店的四壁悬满山水、人物、花鸟及书法条幅。柜台一角,还摆有各家各体的法帖出售。其中有清末名书家刘春霖的小楷字帖《兰亭序》、《阴骘文太上感应篇》。因为这位末科状元和保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渊源关系,所以对其人其帖记忆较深”。老保定肖煜先生回忆:“从北口往南不远,路西有一家旧硬木家具店,各式的硬木桌、椅、橱、柜、条案、茶几、高脚花盆架等,密集有序地摞于曲折的通道两旁,直达顶棚。印象中顶棚高于一般铺面屋顶很多。其间光线虽喑,家俱的型色泽还是看得清晰的。这些明清紫檀木器,如在今天,当会抢手,不致久滞高阁了”。……

      1912年“保定兵变”中,紫河套同样受到洗劫,但很快得以恢复。然而频仍的战乱,给紫河套蒙上了层层阴云。1931年8月中旬,紫河套市场有众多逃兵游勇在此销售抢掠来的物品,货色各式各样,有古玩瓷器铜器、妇女妆匣用品等,甚至还有老人寿衣寿履、小孩绣花衣裤、皮货丝绸、山珍海味等等,且各色货品极为廉价。有古城正直之士吁请当局,制止市面公开买卖掠物,乱象才得以平息。

       据陈伯涛先生统计:20世纪40年代末,本街商户:故物店:韩玉琪翰墨斋,李凤林明华,赵书增三增,李维生敬古堂,吕复尚同义和,石仲三文古斋,王俊贤后古斋,赵玉亭瑞兴永,曹德顺德兴永,杨福全泉顺永,张汉三合公,张有才志兴成,付殿卿永昌,李兴旺信诚,史连波同兴永,史淇振兴永,石万铭万和永,刘文发志昌、李志章聚天书局,以及孙亲仁、要洛俭、张志祥、张兰波、焦振东、付落海等店。木器店:高金鳌永利成,吉秀山吉兴和,张树林聚泰成,付有才协顺。于富贵支昇首饰店,王俊范全顺白铁铺,戚瑞亭磁器店,姚玉民裕民织布坊,刘海亭泰和堂浴池,殷福增增玉兴,田国恩瑞昶自行车铺。

紫河套旧影

       名人眷顾

       紫河套古物市场曾颇受保定乃至全国各界人士的青睐。王一之先生在《昔日故园》中回忆:“就我所知的1930年代,大致说来,除估衣一类多在城隍庙外,其他诸如木器、铜器、铁器、瓷器、玉器、玉饰、漆器、玻璃制品等各类古旧什物都在这个市场的经营范围之内。单以瓷器为例,就有各式茶具、酒具、食具、花瓶、掸瓶、帽筒、福禄寿三星神像及多种瓷质古玩。铜器则有五供(香炉、蜡扦等)、佛像、墨盒、笔架、镇纸、火锅、锁钥、古钱币等。其中当不乏具有文物价值的精品乃至珍品。那些台镜、梳妆镜、清装美人画挂镜多为清代及民初之物,颇具时代特征。至于那些怀表、茶镜、鼻烟壶、水烟袋、绣花扇套、槟榔荷包、蝈蝈葫芦、蛐蛐罐儿等等杂项就难以一一记述了”。往日紫河套古旧市场,大凡旧物可以说无所不有。

      民国年间,曹锟、吴佩孚、王占元、张学良、孙连仲、商震等都曾在紫河套出手购买字画文玩。全国各地的文人雅士、驻保高校的教授师生亦是紫河套的“常客”,屡有收获,惊喜不已。直系军阀曹锟1924年后曾短期闲居保定,他时往紫河套旧物市场选购书画古董。张学良将军也曾在紫河套购得中意的字画。20世纪50年代,作家梁斌常来这里搜寻古籍。紫河套路南有一家邢记表铺,店内橱柜陈列各式新、旧钟表,一些外国名牌尤其显眼。该店追求时尚,国内刚出现游泳表时,就奔赴广州进来货,门市着实火爆了一阵,连时任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孙连仲也来选购名表。

      1949年3月24日中午,毛主席等中央首长北进路过保定城,饭后,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听取了区委书记林铁。军管会主任兼军区司令员孙毅的汇报,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而此间,江青、康生等人乘空闲前往保定紫河套古玩市场。

      1955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来保定演出。闲暇时去紫河套,以一元钱淘得一鼻烟壶,爱不释手,喜不自胜。……有所追求的文人雅士,崇尚风雅的军政名人,保定古城的商贾百姓,都可在此地猎获称心如意的古玩雅器,淘到雅俗共赏的实用旧物。

      紫河套旧物市场自清末民初到解放初期,是保定历史上一处文化浓郁的场所。建国后,以刘秀臣为代表的开明人士,将家藏文物、书画等古玩珍品,全部捐献给了河北省博物馆、莲池书院博物馆等国家博物馆,为中华文化的续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末,紫河套市场停办,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紫河套小区、街名仍在,旧街址只保留了一小段,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这里往日的情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