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第一碑——《御射碑》

来源:
艺网资讯
发布时间:
2022-08-24 15:36:56
分享至:

摘要:【“寻根之旅”系列文章之十二】北魏第一碑——《御射碑》

北魏第一碑——《御射碑》
作者:李国月
        艺网资讯(萍萍报道)《御射碑》即北魏太武帝《皇帝东巡之碑》。郦道元《水经注·滱水》云:“徐水三源奇发,齐泻一涧。”“夹岸并有层台二所,即御射处也。”《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六“满城县”:“后镇军将军、定州刺史、乐良公乞文于射处,造亭立碑。中山安熹贾聪书。”《御射碑》今在易县狼牙山镇北管头至口头村一线河谷之中,系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年)太延元年(435年)东巡河北定州、冀州后西归平城(今大同),道经徐水河谷(今易县狼牙山西山下),面对崇岸之山崖,援弓射箭,箭逾山峦,群臣赞叹,前后之定州刺史刊石赞功。太延三年(437年)刊立完成,共有三碑,碑文亦同,唯行次稍异,现仅存部分碑座及残石。
       关于《御射碑》是否为三碑,业界原有争论,经近年考古发现,已先后发现三碑遗迹,据此确立应是三碑无疑。关于三碑排序,多认为应顺河流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第一碑在狼牙山镇口头村五号桥西,第二碑在口头村五号桥东,第三碑在北管头村北画猫王子坟旁,民国间被发现,后被移至南管头村。有拓本传世,拓本长187cm,宽88cm,碑有界格,呈正方形,径5cm。书风带有汉隶遗韵,古拙劲挺,质朴方严,特立独出,其结字平整,略右倾,横画隶意之尖锋,竖画之平钩,转折处方硬,法在隶楷之间,为隶书向楷书演变过渡典型代表。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466或472—527年)撰《水经注》,于其地见御射三碑,略记碑文内容,名之为《御射碑》,后代因之。此为《御射碑》著录之始,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又有补记,自此直至民国初年,近千年无文献辑录、征引。
        1936年《御射碑》历经千年后又被发现,即位于北管头村北画猫王子坟旁的第三碑。时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徐森玉诸先生亲临碑址,雇工传拓,始为学界所知。周肇祥、傅增湘、罗振玉、陈云瀛、寿鹏飞、孟桂良、施蛰存、傅振伦诸学人都做了初步研究,以其立碑年代之早,鉴为北魏第一碑。寿鹏飞总纂《易县志稿》载曰:“碑文书法类大小二爨,碑漫漶过半,其可辨者尚二百四十余字,不能审其全碑,文字之确数大约十五行,行二十六字,碑高约七尺,宽四尺余,读其文字与郦注所载义同而文不同,后系颂词,末行年月亦蚀不可考。”逐行有录文。
        此碑,后被乡民从发现地北管头村移至南管头村,弃置路旁。1939年后,碑碎裂且没于淤泥。又遁世62年后,2001年,林鹏与吴占良二先生在南管头觅得《御射碑》残石,乃碑右下部,字迹已模糊不清,隐约可见“乃作颂曰”四字。林、吴二先生发现者即为周肇祥、傅增湘等传拓者,二先生都有论文考订。林鹏先生于2001年撰写《寻访御射碑记》,详细记载残石发现始末。后又有学者先后发现《御射碑》另二碑碑座及残石若干,御射三碑皆有踪可循。
        《御射碑》之新发现对研究北魏早期政治、军事、交通、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诸多专家学者参与指导下,对位于口头村五号桥附近,北魏太武帝东巡碑两处遗址进行了保护重建,并于2020年10月建成。每处遗址分别由台基、东巡碑遗址题名碑、东巡碑遗存碑座、复刻东巡碑及纪念碑记组成。
       《御射碑》是易县迄今发现的最早碑刻,距今已一千五百余年,在海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