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塞罕坝学习考察有感———王海军

来源:
艺网资讯
发布时间:
2021-09-19 16:27:56
分享至:

摘要:大美塞罕坝学习考察有感

大美塞罕坝学习考察有感

作者:王海军        
 
       秋日的塞罕坝凉风习习,广袤的林海如波涛汹涌,层峦叠嶂,连绵起伏,风吹过,空气中飘荡着松枝的馨香。我们穿行于林间,感受着大自然赐予的美妙感受。而这一切,在了解了塞罕坝的历史之后,更使我的内心深深地被打动,那种发自灵魂深处的震撼,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
 
       塞罕坝,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然而,这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土地,几十年前却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曾经是多么噩梦般的存在,已杳如黄鹤,一去不复返。
 
 
      上世纪50年代,北京经常受到沙尘暴的影响。原国家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的坝上地区建立大型国营林场,来改变当地的自然面貌。1961年,原国家林业部工作人员在坝上考察了3天之后,在红松洼一带找到了一棵生长旺盛的天然落叶松,证实了塞罕坝上可以长出参天大树。由此,林场的地址选在了塞罕坝。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成立。1964年,林场职工集中在三面环山的马蹄坑,连续大干3天,在516亩荒地上种满了自己精心培育的落叶松幼苗。同时,林场为了进一步提高植树效率,根据当地地势不平的情况改良了植苗机,并创新了全光育苗技术,摸索出了培育“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幼苗成活率显著提高,濯濯童山逐渐披绿。上世纪80年代,林场完成了大规模造林。现在,塞罕坝每年为华北地区涵养水源2.74亿立方米,真正做到了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把荒漠变林海的绿色奇迹。从昔日的“高、远、冷”,到如今的“绿、美、香”,塞罕坝被誉为“华北绿宝石”。
 
 
       光阴流转,它从茫茫荒原变为今天的生态宝地,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默默坚守,无私奉献。艰苦卓绝。当年,西伯利亚的寒风长驱直入,推动魂衫达克沙地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浑善达克沙地与北京的直线距离有180公里,两地海拔相差960米,有人类比说:如果这个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堵不住,就相当于站在屋顶上向院子里扬沙子。尚海纪念林,是百万亩林海起源地,当年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留下很多感人的故事,多少人在荒漠上谱写了他们的青春之歌。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克服困难,把树栽活,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把树载活。听完三代建设者的感人事迹,让我们由衷的感到党的伟大,也感到传承塞罕坝精神的可贵。
 
 
       人生怎样才有意义?这片承载着家园记忆、承载着共同命运、承载着生态文明这一人类共同追求的“绿海”,已给出最好的答案!
 
 
        一场骤雨过后,阳光洒满林间。高天流云下,一行行、一排排落叶松、云杉、樟子松,像挺拔的卫士,傲然矗立,铸就了塞罕坝这一望无际的“绿色屏障”。雨后的林海,云蒸霞蔚,苍翠欲滴。在松涛和花香的陪伴下,闭上眼,深呼吸,全身经络瞬间通透,宿累和疲乏一扫而光。那富足的氧离子,真令人陶醉留恋。
 
 
        而我即将离开这片神奇的土地,在我沉醉的深呼吸中,我切身体会到此行到塞罕坝既是一次身心的洗礼,更是一次精神的升华。回望来路,展望未来,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汗水和生命!
 






















 
        王海军、收藏家、策展人、媒体广告人,多家媒体投资创始人。2017年毕业于陕西省社会主义学院、现任保定市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社会兼职;

        保定市第一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理事

        莲池区第一届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

        莲池区第一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常务理事

        保定市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