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气象——易县苏灵芝书法碑刻

来源:
艺网资讯
发布时间:
2022-09-02 16:15:24
分享至:

摘要:盛唐气象——易县苏灵芝书法碑刻

盛唐气象——易县苏灵芝书法碑刻
 
作者:李国月
 
 
        苏灵芝(713年—757年),陕西武功人,唐朝著名书法家。曾任易州录事参军,善书法,尤长于行楷书,书风肥美壮阔,笔力遒劲,飘逸劲美,堪与同时代书法巨匠李邕、颜真卿媲美。书法多以碑刻传世,被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誉为“唐代著名写碑手”。
 
       宋《宣和书谱》载:“苏灵芝,儒生也,史亡其传……行书有二王法而成就顿放,当与徐浩雁行,戈脚复类世南体,亦善于临仿者,在唐人翰墨中不易得,盖是集众善成一家者也。”
 
        宋黄庭坚《论书》云:“昔余大父大夫公及外祖特进公皆学畅整《遗教经》,及见苏灵芝《北岳碑》字法清劲,笔意皆到,但不入俗眼耳。数十年来,士大夫作字尚华藻而笔不实,以风樯阵马为痛快,以插花舞女为姿媚,殊不知古人用笔也。”
 
        明安世凤《墨林快事》载:“今观其(苏灵芝)《悯忠寺无垢净光宝塔颂》字,淹有李(邕)、颜(真卿)二家风流,而视北海(李邕)则加庄,视太师(颜真卿)则又多隽,诚足述也。”
 
     清刘熙载《书概》曰:“苏灵芝书,世与李泰和(李邕)、颜清臣(颜真卿)、徐季海(徐浩)并称,……其书碑甚多,可谓唐之写碑手矣。”
 
       民国《易州志稿》载:“苏灵芝,武功人,以文学举,玄宗时授登仕郎行易州录事,善书法。”
 
       苏灵芝书法以“二王为宗”,开创别具一格行楷书风格,既具唐代“尚法”之严谨,又不为法度所囿,行书笔势,楷法为依,收放畅达,行气贯通,广博大气,劲健雄魂,颇具盛唐气象。传世之作多在易州,集中写于唐开元天宝年间,为其盛年精品之作,流传后世,备受推崇。

 
道德经幢
 
       《道德经幢》全称《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幢》,今在易县城内龙兴观旧址。经幢通高约六米,由幢顶、幢身、幢座三部分组成。幢身为八角柱体,由上下两块汉白玉石雕刻而成,共高4.29米,直径90厘米,每面宽40到42厘米不等,幢身经文分三层。上层为题额“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注”十八字,正书六行,行三字。中层为开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敕文,三十行,行七字。下层及其他各面刻唐玄宗注老子《道德经》,分《道经》卷上、《德经》卷下,共八十一章。正三面经文各十一行,行九十九字,四、五、六、七四面皆十一行,行一百一十九字,最后一面上层行六十字。末题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十月八日奉敕建,下列易州刺史田仁琬、别驾周宪、长史郑景宣、司马杜钦贤等职官姓名。后有清代翁方纲、赵烈文、赵煊、张寿龄等人题记。碑未署书者、刊者名,依幢行楷体字迹和后行书题名,与苏灵芝所书《铁像碑》《田公德政碑》《梦真容碑》诸碑丝毫不爽。故翁方纲在幢身刻跋云:“苏灵芝书《道德经》,不著名氏,故著录家皆未之及”。该碑字体端庄,工整秀丽,刚劲飘逸,带有明显“牵丝连带”,笔法流畅,气韵生动,是唐代书法佳作。
 
 
       经幢原立于城西开元观,传为宋乾道五年(1169年)易州知州张孝祥,迁于今址。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夏六月,大风发亭,牵石柱东南仆,击土入地尺有咫,帽掷三丈外。时任知州赵烈文倡捐募资,绅民协力,重修扶立。由于疏忽,以致幢节错位,将第一层之第一面与下段之第二面相对,文字错行,造成后人费解。二零零二年予以复位修缮,并建亭护之。
 
 
        易县《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幢》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年代最早,且形体最大的石刻道德经幢,是校释《老子道德经》唐玄宗注本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唐代书法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2
 

 
铁像碑
 
       《铁像碑》全称《大唐易州铁像碑颂》。碑高280厘米,宽120厘米,厚21厘米,用料为曲阳黄山白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五月立。碑文行书,纵十八行,行三十六字不等。崇文馆校书郎王端撰文,登仕郎前行易州录事参军苏灵芝书。碑额为释迦及二弟子像,额与碑身为一体,无碑阴。由于自然原因,加之历史上传拓的不良习惯,致使部分碑文部分字迹漫漶甚至缺失,以碑前、后和上端中部为最。
 
        据民国十九年(1930年)孟桂良著《易县碑目》记载,当时此碑在县署(即今县政府驻地)东土地祠狱所内。1985年4月易县人民政府修建办公楼挖掘地基时发现,发现时碑已断为两块。何时断裂和埋没地下,尚待考证。1993年8月31日,由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王金科、穆青和易县文物保管所所长张洪印鉴定为一级文物。1997年易县文物保管所对其进行了粘接修复,并补配一明代碑座将其树立。此碑现存于易县文物保管所。
 
        据碑文载,卢晖,字子晃,由尚书郎改任易州刺史。一年后,使臣以卢晖政绩优异,奏之皇帝,皇帝嘉赏,赐以束帛。后迁瀛州刺史。又据《元和郡县志》载,卢晖任瀛州刺史时,曾修长丰渠。后又迁魏州,在魏州开西渠,以利通漕和灌溉。所至报恩寺皆以兴建水利为务,堪称能吏。《铁像碑》记载修北山通车道三所,当年修官坐镇、白杨谷道路,如今已经拓展成为百兴公路和千佛山旅游公路,盛唐名令的勤政为民之风得到传承,新时代新作为超越历史。
 
 
       此碑书法肥厚沉实,与苏灵芝所书它碑稍异。清人梁巘跋元人赵孟頫榜书“南无释迦牟尼佛”七字刻石云:“右七字,元赵文敏榜书,结体遒紧,笔力古劲,绝似苏灵芝《铁像碑》”。清潘祖荫喜此碑丰妍,不流于枯瘦,谓初学此碑可增笔力,曾以此教人。
 
     《畿辅通志》《金石萃编》《寰宇访碑录》《全唐文》《弘治易州志》《易水志》《直隶易州志》《易县志稿》《易县碑目》《保定名碑》等均有著录,吴占良等著《苏灵芝书法研究》,潘新宇著《易水访碑记》列专章考订。
 
03
田公德政碑
 
      《田公德政碑》全称《大唐易州刺史田公德政之碑》。碑通高333厘米,宽121厘米,厚36厘米,青石材质。龙纹首,篆书题额“大唐易州刺史田公德政之碑”,竖三行,行四字。碑文行书,纵二十九行,行六十字不等。大中大夫守中书侍郎集贤院学士上柱国东海县开国男徐安贞撰文,逸士武功苏灵芝书丹,太原王希贞刻。
 
       此碑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建,原竖于易县城内,清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将其移至保定,后断为数块。有移入保定时,落地断为数块之说;有此碑移保定后,上覆以亭,亭倾,石碎为数段之说。修治后竖于保定府学明伦堂左隅。1929年官产局处分府学地址,得主王献章将它弃置于南白衣庵前,碑已碎为十二段。1932年秋,清苑县文献委员会发函报告县政府,经王献章同意,由文委会出价运至莲池保存。1935年,有几位注重古物的厅长“顾而惜之”,于是倡议捐款,雇工修治,竖之而建亭保护。这一过程被时任清苑县县长萧鹤延撰《唐田琬碑亭记》刻于碑阴。此碑今立于保定古莲花池水东楼南。
 
 
        田琬亦名田仁琬,字正勤,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除易州刺史兼高阳军使,在任其间有惠政。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迁官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吐鲁番县西),碑为其迁官时州人所立,颂其德政。
 
     撰文者徐安贞,原名楚壁,龙丘(属浙江省)人。神龙二年进士。玄宗时,为起居舍人,诏书多出其手。官至中书侍郎。有诗文多卷,久佚,明代童佩将其遗文辑为《徐侍郎集》。
 
 
        此碑为苏灵芝署名书中存字数最多者,书体优美,笔法潇洒流畅,刚柔相济,气度从容,为“纵而有体,严而不局,最为合作”之佳作,是研究我国唐代行书法度的重要范例之一,艺术价值极高。历代书法家、金石学家多有推崇此碑,著录极多。赵崡《石墨镌华》、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武亿《授经堂金石文字跋》、王昶《金石萃编》、寿鹏飞《易县志稿》等均有著录。近年来,《河北金石辑录》《古莲花池碑刻萃集》《保定名碑》等均有著录,吴占良等著《苏灵芝书法研究》列专章考订。
 
04



 
梦真容碑
 
       《梦真容碑》全称《大唐真容应见贞石碑》。碑原在易县龙兴观旧址,与《道德经幢》相峙而立,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建。碑高320厘米,宽140厘米,厚24厘米,青石材质。碑额篆书“大唐真容应见贞石碑”,竖三行,行三字。碑文行书,纵二十二行,行四十四字不等。碑文分前后两部分,前部是开元二十九年闰四月二十一日唐玄宗敕旨,后部是开元二十九年六月一日博州刺史李成裕疏奏,皆武功苏灵芝书。今见传世乾嘉拓本,碑已断为两截,后又碎数块且遗失不全。今最大残石在易县博物馆陈列,碑首及其余残块存易县文物保管所。
 
 
        唐朝李氏皇族,尊老子李耳为始祖,唐高宗李治加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至玄宗更笃信玄学,在敕旨中,讲述了一个梦见老子真容的故事。玄宗在朝臣奏事时,将应见老子真容事向牛仙客等人讲述,牛仙客等则上疏奏奉是开天辟地以来典籍记载所未有之事,并请“宣示中外,编诸简册。”玄宗于奏章之末批曰“所请者依”。李成裕疏奏,请“于开元观具写纶言,勒于贞石”,即将皇帝的敕旨刻石立碑,并天下各州,都照此办理。
 
 
        由于李成裕奏请,此碑当时天下诸州皆刻之,非止易州一处。现在传世者有两刻本,一为易州本,一为陕西盩厔本。易州本敕旨内“兵部尚书兼侍中牛仙客”,盩厔本作张九龄。据金石家考证,当以易州本为真,盩厔本为宋代翻刻,书法亦不及易州本。盩厔本署张九龄,系后人妄改,盖宋翻刻时,恶仙客之名,遂以九龄易之。
 
        其书法,清人叶昌炽《语石》云:“书学至唐极盛,工书而湮没不称者,尚不知凡几,况煊赫到今,其必无滥竽可知矣。然有三人焉,循名核实,不无遗憾:一为五行满、一为吴通微,一为苏灵芝。”又云:“苏灵芝碑以《梦真容》为第一,惟此尚可学。”明安世凤《墨林快事》云:“灵芝之字,则纵而有体,严而不局,最为合作”。
 
 
       《金石略》《石墨镌华》《墨林快事》《观妙斋金石刻考略》《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授堂金石跋》《金石萃编》《寰宇访碑录》《天一阁碑目》《竹崦盦金石目录》《上谷访碑记》《畿辅通志》《艺风堂金石文字目》《易县志稿》等均有著录,吴占良等著《苏灵芝书法研究》列专章考订。
 
         苏灵芝传世书法碑刻除《御注道德经幢》《铁像碑》《田公德政碑》《梦真容碑》外,还有《候台记》《悯忠寺宝塔颂》等。《候台记》碑已佚失,《悯忠寺宝塔颂》现存北京法源寺。       
 
        苏灵芝所书传世碑刻,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书法等方面的重要资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必将为我们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