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腔——传承百年的地方腔调

来源:
艺网资讯
发布时间:
2022-11-22 20:21:02
分享至:

摘要:哈哈腔——传承百年的地方腔调

       “苗梅我本是女钗裙,我年长二九十八岁……”在婉转悠扬的腔调中,清苑哈哈腔经典剧目《王小打鸟》开始了。


 
哈哈腔传统戏《影误重圆》
 
        哈哈腔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地方剧种,是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而形成的。在明代的时候,哈哈腔已在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行了。据《沧县县志》记载,哈哈腔发源于盐山、庆云……到了清代乾隆期间,又进一步流传到了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
 
       由于哈哈腔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历代都出现过一些为广大群众称道的艺人,如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常老进、七十儿、常槐和“梆子老响”;同治、光绪年间的马老合(南瓜旦)、孙芝兰、徐清文;民国以来的郭立冬、郝玉春、雷振跃、张雪明、全运西(铁蝈蝈)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也先后涌现出不少优秀演员,如王寿田、秦振国、蔡志英、商焕文、钟爱珍、唐荣仙、刘喜荣、宋艳玲等。
 

 
哈哈腔《审子辨奸》剧照
 
       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方语言特点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东、中、西三路。东路流行于山东省的无棣、乐陵、宁津一带;中路流行于河北省沧州、衡水地区;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区和麻坊的部分地区。
 
       清苑哈哈腔属西路哈哈腔。演奏乐器以“拙笙、巧弦、浪荡笛”三大件为主,西路的笛子尤其突出,富于民间吹打乐的特点。其最富特色的托腔手法,是吸收民间吹歌艺术的音型化伴奏,俗称“小抬杠”。
 
 
       清苑哈哈腔的唱腔,汲取提炼自当地人民丰富的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清新健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个门类,各门类均有系统的表现程式,尤以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最具特色。
 
       哈哈腔的表演手段丰富,既能表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生活,亦能表演俚俗纷争的故事,各行当都有着自己的表演特点。文小生儒气十足,文雅潇洒,相貌端庄;而武小生英俊威武、年少气盛;穷生则弓身、抱肩,步履趔趄,一副可怜相。再比如旦角,青衣的表演沉稳庄重,行不露足,笑不露齿;花旦的表演则动作轻快,手脚利落,机灵活泼,性格外向,喜怒形于色。哈哈腔的服装和京剧、河北梆子、评剧相同。
 
 
        哈哈腔以唱见长,叙述性、说唱性较强。据了解,目前哈哈腔传统剧目有一百余种,以喜剧风格见长,代表性剧目有《王小打鸟》《三拜花堂》《双灯记》《李香莲卖画》《金锁记》《女中魁》《卖水》《杨二舍化缘》《唐知县审诰命》等,另外还有《小过年》《拴娃娃》《摔纺车》等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以及《全忠孝》《乌玉带》等从梆子移植的大戏。